12月1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在保健食品執法檢查和抽檢中,發現銷售假冒保健食品藥店名單中,哈藥集團等公司榜上有名。
此外,哈藥股份寶葫蘆大藥房是今年第二次在食藥監管部門的抽樣檢查中被發現售賣假冒保健食品。
今年6月21日,國家食藥總局發布了要求查處“白領牌女性減肥沖劑”等13種假冒保健食品的公告,其中,在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寶葫蘆大藥房就在該名單中。
“售假門”只是哈藥較為嚴重的新聞事件之一,近年來,行業巨頭哈藥已經成為監管部門黑名單的“常客”,過去十年間各項虛假宣傳、質量問題累計超過十項。
藥品因其食用群體的特殊性,消費者對藥品的質量安全要求日趨嚴苛,哈藥作為醫藥企業,藥品質量關系重大。
哈藥丑聞纏身反映了公司內部的管理漏洞:質量管理意識不強、對旗下藥房的治理水平不達標,面對行業競爭甚至不惜犧牲產品質量。
解決虛假醫藥廣告不能僅靠藥企,監管部門也需要學習美國同行重罰違規藥企的經驗和做法,切實為國民健康把好質量關。
電視廣告“轟炸”制造哈藥模式
上世紀90年代,網絡剛進入中國還沒有興起,電視廣告成為很多人了解商業品牌的主要渠道。在電視廣告中頻頻露面的品牌,自然會被國人認為是值得信賴的知名品牌,其銷量也隨之一路攀高。于是,部分企業認為只要在央視投廣告,就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引發消費者追捧。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哈藥利用“見縫插針的廣告投放和明星陣容”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也使得哈藥六廠這個瀕臨破產的藥廠,迅速在短時間內起死回生。
哈藥通過巨額廣告費砸出天價銷售額的模式也被稱為“哈藥模式”,核心在于強大的廣告攻勢使公司名氣和業績飆升。
哈藥因為廣告轟炸被國人熟知,并漸漸成為行業巨頭。此后,在醫藥行業內“哈藥模式”成為營銷的典型范例,模仿者眾多。
時至今日,隨手打開電視,每個電視節目中最常見的廣告依然是醫藥類廣告,而廣告費用支出也是醫藥上市類公司的重要支出之一。
數據統計,共有108家藥企公布了去年公司的廣告費用支出,金額總計超68.76億元,較2011年的57.46億元增長了11億元。其中,2012年,哈藥股份廣告支出8.98億元,居行業首位。
巨額廣告拖累公司利潤 哈藥模式難持續
曾經,高額的廣告費雖然花費巨大,但能撐起公司更多的產品銷量。如今信息化時代來臨,競爭日趨激烈,巨額廣告更多的是在稀釋公司利潤,效果不如從前。
“哈藥模式”的廣告投入與業績逐漸出現倒掛現象。2012年,哈藥股份廣告支出高達8.98億元,同比增加近4.5億,是其5億元凈利潤的1.8倍。
哈藥集團曾是繼孔府宴、秦池、愛多之后的“第四代標王”,如今除了哈藥,孔府宴、秦池、愛多電器已經從“標王”的神壇上跌落,離開中國經濟舞臺的中心位置。這表明如果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產品質量控制,靠廣告包裝出來的華麗外表不能夠持久。
當下處于媒體多元化的時代,電視一家獨大的格局正在慢慢被網絡所取代,而且,單憑廣告已經很難形成消費者對某個品牌的追捧,廣告過度投放不一定都能達到理想效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僅靠高額營銷費用很難長期支撐企業與品牌的發展。
藥企在2014年央視廣告現場招標的中標金額創下近年來新低。這意味著曾經作為投標“大戶”的醫藥企業參與央視黃金廣告的熱情正在逐年減退,且投放產品的方向也已經從藥品轉向了更具消費彈性的大健康產品。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哈藥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他山之石:美國藥企曾因不當營銷被重罰
2009年9月,美國司法部表示,美國制藥巨頭輝瑞公司當天對其在營銷過程中故意夸大藥品適用范圍的刑事指控表示服罪,并同意支付創紀錄的23億美元罰款以了結因不當營銷13種藥品而引發的指控。
這筆罰款包括不當營銷鎮痛藥伐地考昔等藥物支付的13億美元刑事罰金以及10億美元民事賠償。美國司法部表示,輝瑞在夸大藥品適用范圍方面已屬“慣犯”,此次的罰款數額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針對不當營銷處方藥開出的最大罰單。
中國虛假醫藥廣告狀況遠遠比美國嚴重,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廣告司提供的信息,由于虛假醫藥廣告、誤導等方面的原因,我國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吃錯藥。虛假醫藥廣告正在成為威脅國人用藥安全的一大社會“公害”。
藥品與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藥企為了自身利益會進行虛假宣傳,這可能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造成虛假醫藥廣告問題的原因不能僅僅歸于藥企,大批國家公職人員和監管部門在做什么?他們有沒有真正履行藥品生產監督的責任?僅僅是點名嗎?處罰過輕甚至沒有處罰會助長藥企進行虛假宣傳,希望監管部門也需要學習美國同行的經驗和做法,切實為國民健康把好質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