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毛片免费线上观看,欧美日韩在线影院,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久久999,免费无遮挡十八女禁污污网站

企業信息化建設
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當前位置: 91信息網 » 資訊 » 商業評論 » 海外收購難解中國車企“品牌荒”

海外收購難解中國車企“品牌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17  瀏覽次數:98
 法國總統專屬座駕引入中國血統?
雪鐵龍這一法國總統專屬座駕有望引入中國血統。據媒體報道,國有企業東風汽車將斥資數十億歐元購入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約20%股權,成為和法國政府并列的最大股東。
 
標致雪鐵龍集團是僅次于德國大眾的歐洲第二大汽車制造商,如果本次收購成功,將成為中國汽車企業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并購,東風可借此為進入全球市場奠定基礎,但風險同樣不可忽視。
 
 
東風汽車三季報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8%。去年,東風自主品牌汽車銷量為31萬輛,僅占自主品牌汽車銷量的7.5%,這一成績在中國市場只能排第六。
 
今年,標致雪鐵龍30年來首次關閉法國的大型汽車廠,并削減員工人數。去年,該集團創紀錄巨虧50億歐元。過去三年里,標致雪鐵龍全球銷量逐年下跌,至今累計減少約17.5%。其合作伙伴通用汽車也表示將全數出售所持標致雪鐵龍股份。
 
東風在國內乘用車市場發展較弱,也缺乏海外經驗,而標致雪鐵龍在歐洲面臨的問題僅通過東風注資也難以解決,東風入股標志雪鐵龍或導致“雙輸”。
 
靠收購國際品牌“鍍金”不現實
 
車企通過收購國際品牌提升自身形象的做法并不現實。待價而沽的企業往往是連年虧損或處于破產邊緣,對于收購企業的經營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蛇吞象”式的收購難度更大。
 
2004年,中國國營汽車巨頭上汽集團投入超30億元收購韓國雙龍汽車51%股權。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術,但并購之后卻出現產品缺少市場、企業文化難以融合的問題。在雙龍汽車強勢工會的重重壓力下,甚至發生上汽人員被扣的事件。2009年,雙龍汽車進入破產重組程序,上汽集團的投資也化為烏有。
 
吉利作為民營汽車企業的代表,2010年收購沃爾沃后仍難以讓其扭虧為盈。沃爾沃轎車公布的2012年財報顯示,該公司去年營收同比下滑99%,與2011年盈利1.6億美元相比,去年沃爾沃轎車虧損了7400萬美元。即便在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沃爾沃2012年銷量也下滑10%。
 
此前,為積累國際化經營的經驗,吉利曾收購英國出租車生產商錳銅公司20%股權。去年錳銅公司破產,吉利只好再注資1.1億元將公司全部納入旗下。后者已連續5年虧損,不僅國內市場暫難打開,吉利借錳銅提升品牌英倫內涵的設想也并未實現。
 
跨國并購風險之高,即便是國際大廠也難免碰壁。美國福特共花費54億美元收購英國品牌捷豹和路虎,最后卻以2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印度的塔塔汽車,還不到當初出價的一半。在福特治下的19年間,這兩家公司表現糟糕,捷豹從來沒有實現盈利,而路虎的表現也乏善可陳。
 
對中國企業來說,接管并運營一家全球汽車品牌面臨諸多風險。第一是不斷惡化的全球銷售,盡管中國企業能夠提供急需的現金為國際品牌補血,但在目前的全球汽車銷售環境下,扭轉海外銷售業績幾乎是一件不可能任務。第二是強勢的外國工會。正如上汽集團收購雙龍汽車遇到的那樣,工會成為跨國并購的最大變數。
 
日韓車企不靠海外并購仍能成功
 
經過近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位,而且這種產銷量上的優勢將長期保持下去?v觀全球汽車產銷大國無不有強大的自主汽車產業,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皆有全球知名的汽車企業。
 
世界汽車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唯有自主創新、發展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實現汽車產業由大向強的根本性轉變。如果單純依賴外資品牌的技術而放棄發展民族自主品牌,整個國家的汽車工業和市場將被外資控制,淪為外資車企的生產加工基地。
 
與頻頻出海的中國車企相比,日韓汽車企業十余年來卻從未從事過任何跨國并購。2011年全球銷量第三的日本豐田汽車,以及排名第五的現代汽車,都沒有進行過海外并購,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發展的路徑,即通過經營自己的品牌,海外合資建廠來實現全球性的擴張。
 
MINI在被寶馬收購之前只是個小眾品牌,但是在寶馬的經營下,MINI已成為高端小型車的代表。奧迪當初是一個收購來的品牌,從60年代被大眾收購經營到今天,成為大眾集團中最亮麗的一個高端品牌。總體看,品牌是企業整體實力的體現,中國自主品牌還面臨技術、市場、國際企業經管理等諸多短板,僅靠收購國際品牌難以令中國自主品牌殺出重圍。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新聞視頻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