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試行)》,對于因嚴重違反藥品、醫療器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受到行政處罰的生產經營者及其責任人員的有關信息,將通過政務網站公布。該規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如果把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當成一個QQ群的群主,一旦發現某個QQ號碼發布違法信息,就將它拉黑出局,這看起來很管用。
可是一個號被拉黑了,還有其他號會發布,而且不斷有新的QQ號入群,群主卻無法鑒別哪些QQ號碼是非法的。更無奈的是,非法QQ號還會通過“私聊”方式從事違法活動,群主該怎么辦?《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試行)》就存在這個問題,黑名單只能起到宣傳、警示的治標作用,不能治本。
假藥之所以泛濫成災,與其作案手法日益隱蔽和多樣化有關,往往是假藥生產在一處,假藥銷售在另一處。即便上了“黑名單”,假藥違法生產經營者完全可以換個名字、換個地址繼續違法。
近日,公安部開展統一收網行動,繳獲各類假冒偽劣藥品2.05億片,破案800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00多名,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100多個。這么多都公布在藥監部門政務網站上,公眾查詢起來也不方便。
打擊假藥,靠公布“黑名單”作用有限,關鍵是處罰措施一定要跟上。首先是要出重拳,發現一處查封搗毀一處,生產假藥害人的企業直接關閉。抓獲一批涉案人員,就移送司法機關一批。
最重要的是,藥監部門要聯合公安等相關部門,力避現行法規與實際執法環境脫節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