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記者程思琪)從庫區到加工區,幾乎看不見人的工廠內一切井然有序,燈光幽暗的車間里只能聽到巨型設備的加工轟鳴聲。這里正是位于上海市寶山區的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冷軋熱鍍鋅智能車間,一座可以24小時運作的“智能工廠”。隨著新基建不斷投入,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的深入發展,智能工廠已成為越來越多現代制造業的未來趨勢。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如何保證人員安全同時又快速高效復產復工成為制造業復蘇亟須思考的重點。而對智能工廠來說,這些難題卻迎刃而解。
從今年春節至今,寶鋼股份的生產線從未按下過“暫停鍵”。無人化行車讓鋼卷調運更安全、更高效,每條生產線只需個別工人就可完成流動檢視,操作人員和工程師即使在同一個車間,也可以實現“不碰面生產”。
作為上海市打造“在線新經濟”的12大重點領域之一,智能工廠一直是寶鋼股份智慧制造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向。2014年,寶鋼股份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寶鋼股份智慧制造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鄒玉賢說,我國鋼鐵行業長期產能過剩,存在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等巨大挑戰,而智能工廠則代表著未來工業發展的趨勢。“車間智能化升級后,噸鋼能耗、綜合污染物噸鋼、加工成本等各項指標都有了明顯下降,勞動效率更是提升了30%。”
不僅是鋼鐵行業,智能工廠在其他制造行業同樣具有優勢。空調壓縮機制造商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產業自動化數字化轉型之路。
“自2007年導入第一臺六軸FANUC機器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先后建成鈑金智能工廠和裝配智能工廠,向降本、提質、增效大幅邁進。”海立集團總經理鄭建東介紹。
“智能工廠不僅是自動化、少人化,它同時也是數字化、智慧化的體現。”鄭建東說,“工業互聯網的搭建讓每一件產品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生產過程數據與產品數據采集串疊后上傳云端,數據流可為千里之外顧客和供應商所共享。這里更是人工智能的舞臺,機器視覺自動質量檢測,與無人小車物流運輸緊密協作,在直徑不到一根頭發絲70分之一的材料上精加工,這是生產線上機器人每天24小時的常態。”
隨著智能工廠的建設,以往的車間工人身份也發生了轉變。通過新技能培訓,部分車間工人升級為機器人的管理者和操作者,確保工廠內數百臺機器人時刻處于最優狀態。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而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將為制造業帶來無限可能。目前,上海市在智能制造應用方面已初步建成14個國家級智能工廠、80個市級智能工廠。上海正不斷加快智能制造的發展步伐,搶占全球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制高點。
從目前來看,智能工廠還處于早期階段,隨著智能制造技術不斷成熟,智能工廠必將出現在更多生產制造領域,為更多行業帶來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以“智”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