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2.《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干服。
3.《本草匯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4.《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云,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余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云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須發之圣藥,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